“水在民間就是財富的象征,把水用好了,就能生財。我們蘆子水村名字里就帶著水,村里又有一眼活泉,守著這么多水,沒道理我們還貧困。而且第一來蘆子水我被震驚了,用世外桃源來形容也不為過,真的有一種《桃花源記》里形容的‘豁然開朗’的感覺。你到這明顯能看到連植被都跟村外不一樣了”。北京市房山區(qū)稅務局派駐到蘆子水村的“第一書記”王建良說。
被王建良形容成“世外桃源”蘆子水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蒲洼鄉(xiāng),海拔1261.8米,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稱。全村分五個自然片,村域面積24.3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67.7%,植被覆蓋率86%。全村339戶726口人,無外來人口。金代形成村落屬祖居,民族全部為漢族,以隗(wei)姓為多,俗語稱"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來蘆子水村著一年多,王建良踐行著他的那句話“要把水用好”的理念,讓這個古樸偏遠的村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源頭活水 找到致富的發(fā)力點
王建良來蘆子水村之前干了十幾年的稅務稽查工作,練就了一雙“火眼晶晶”。“我對錢上的事情特別敏感,來村里之后,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走訪,村里的每家每戶,旮旮旯旯,連后山上那片林子都去了,都走了一遍我就有了底氣,我知道靠水吃水在蘆子水走得通,把水變現,是水到渠成的事”。
土法豆芽,就是王建良說的“水到渠成”。現在都市人的飲食理念越來越健康,有機、純天然越來越受到追捧。但目前市場上可見的豆芽99%是是使用生長液生長,雖然生長快,成本低,但是食用口感差,營養(yǎng)價值低,產品經不起檢驗。“化學豆芽”占據了市場主體,這讓蘆子水村的土法豆芽具有不存在競品的天然優(yōu)勢。在蘆子水村,幾乎沒有機井,人們吃的喝的用的都是山泉水,有幾股明泉泡日夜不息,其水質優(yōu)良,口感極佳,用這種山泉水加工生產的各種食品有著天然的極佳口感。而且蘆子水村所在的蒲洼鄉(xiāng),2005年即被批準將設為自然保護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里生產的食品安全可靠無污染。
自然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已經具備,剩下的就是生產加工了。豆芽土法生產加工過程中,對技術、管理、原材料采購有嚴苛的要求,為此王建良想到了蒲洼鄉(xiāng)林地野菜廠。該廠成立于1992年,具有豐富的生產加工蔬菜制品的經驗。多次的溝通協(xié)調后,蘆子水村與蒲洼鄉(xiāng)林地野菜廠達成協(xié)議,由該廠負責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生產管理,產品儲運等工作。這么一來,生產難題也解決了。
“蘆子水村有5戶7人在勉強脫離低收入標準,全鄉(xiāng)有幾百人剛剛脫離低收入界限,有返貧的可能性。土法豆芽項目除了幫村里致富,還一個就是扶貧。我計劃是招募其中體力較好的45歲至60歲的人員。既解決了人力的問題,又解決了精準扶貧的問題。土法豆芽對勞動力的技術能力要求不高。生產加工過程中勞動強度不大,所以,只要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即可勝任。同時利用生產加工豆芽的廢水廢料養(yǎng)魚養(yǎng)草,同時開發(fā)盆栽果木如盆栽蘋果、石榴、海棠等,實現資源共享合理開發(fā)再次升值。”
據悉,王建良還與蘇寧公司蘇寧小店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土法豆芽后續(xù)可能在線上渠道進行銷售。
源遠流長 尋求文化的增長點
“別看蘆子水村山清水秀,像個世外桃源,其實這里有一個兵工廠,在抗力戰(zhàn)爭里立了大功的。”
1939年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這一年為解決根據地軍需的嚴重不足,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提出建立軍火工廠,生產研制武器彈藥,以補充抗日前方部隊戰(zhàn)斗所需要的軍火。蘆子水村地處大山深處,南、西面均與河北省淶水縣的野三坡地區(qū)接壤,東面靠現北京市蒲洼地區(qū)的東村,由于該村所屬的地形地勢較為隱蔽,且又東南西三個方向交通便利,抗日群眾基礎良好,故軍區(qū)決定將平西兵工廠(當地稱炸彈廠)設在這里,由晉察冀軍區(qū)生產管理處直接管理。
“1939年,兵工廠全體辦公人員及部分工匠師傅一行20多人悄悄地來到蘆子水村,在地下黨員隗永科的帶領下隨即開始了工廠的籌建。但生產產品所需人力僅靠從老區(qū)帶來的20多個骨干是不夠的,于是兵工廠還從當地老百姓中招聘了一部分人,使兵工廠人數一下增加到50多人,最多時達到了70多人。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特受部隊歡迎,成為殺傷敵人的有力武器。如我軍在淶水的蓬頭戰(zhàn)役中,手榴彈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日寇一提到手提炮就心驚膽戰(zhàn),后來就組織了近千個日寇和偽軍,沿河北馬各莊方向和霞云嶺東村兩個路線向平西抗日根據地兵工廠多次進行掃蕩。從1939年兵工廠成立、到1945年兵工廠轉遷至淶水劉家河中間的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日寇先后掃蕩十幾次,兵工廠的車間被燒了又蓋,炸了又修,甚至在日寇掃蕩完剛走,隨后兵工廠又開始了生產。正是靠這種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精神,蘆子水兵工廠始終沒有辜負根據地軍民的期望,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時刻,為前方八路軍的抗戰(zhàn)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創(chuàng)造了平西根據地兵工廠建設的奇跡。”說道蘆子水村兵工廠的歷史,王建良如數家珍。
“扶貧不僅是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精神的關鍵是要興文化”。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突出重點修舊如舊,再現兵工廠原型, 并使抗日紅色遺址發(fā)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傳承紅色基因。所以我想利用抗日兵工廠,把蘆子水打造成為紅色文化傳承、發(fā)揚抗戰(zhàn)精神的教育基地。”王建良到蘆子水村的第二件事就是把經平西蘆子水兵工廠舊址進行修復提上了日程,也許過不了多久,蘆子水的兵工廠就將成為房山區(qū)紅色旅游的另一張名片。
清流激蕩 找到的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
“大家都在搞直播帶貨,我覺得這個路子可行。但是賣貨也要有亮點,對蘆子水村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一次直播買了多少貨,而是這么一個風景秀美的好地方,怎么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隨著土法豆芽技術的突破,王建良也開始琢磨這直播帶貨這條路子。
“我除了賣貨,主要還是想介紹我們蘆子水村的美,讓更多的能真的走到蘆子水來看看。所以我計劃在11月上旬組織一場直播,因為那時候我們遍山的紅色,層林盡染,美不勝收,我也不會坐在直播間里賣東西,我會帶著大家看看我們的風光,我們的杏樹林,村里還商量著選99棵直徑超過90公分的杏樹以極低的價格做秒殺,未來三年這棵樹的果子都是你的,類似于這棵樹就包給你了,這樣來帶動更多的人來蘆子水”王建良對一個月后的直播充滿信心。
在談到距離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時,王建良自信的說:“駐村幫扶工要扎下根、沉下心,那我們就一定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