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述聞
《老北京述聞》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傳承發(fā)展北京“四個文化”中心建設要求而策劃的系列書。該系列書立足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定位,著重從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講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煉首都文化符號,探討首都文化的特點和傳承。
全系列書共十二卷,分別講述了北京三千余年歷史中的歷史典故、人文地理、營國故事、古都文脈、戲曲曲藝、風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會館、飲食名饌、史籍志書、傳說故事等方面的內容,涵蓋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
今天為大家推送"老北京述聞之名人故居"第五篇《茅盾與后圓恩寺胡同13號》
1980 年 3 月茅盾(1896—1981)在圓恩寺寓所的書房里
在北京東城區(qū)交道口附近的后圓恩寺胡同內的13號小院,大門的上方有一塊黑底綠字的匾額,上有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題寫的“茅盾故居”。院門兩側墻壁上鑲掛著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管理局和東城區(qū)政府、交道口街道分別立的“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城區(qū)青少年教育基地”“圓恩寺小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子。1985年3月這兒又建成“茅盾故居紀念館”,并正式對外開放,現隸屬中國現代文學館。
后圓恩寺胡同在清朝時曾是一些官宦宅邸的集中地,胡同內現仍有著數棵百年以上的古樹,枝葉繁茂,綠蔭濃濃。這條胡同的院落并不多,顯得十分靜謐。胡同內的13號小院據說原是楊明軒的舊居,“文革”后久無人住,成了倉庫。
茅盾一家是在1974年搬到這所小院的。這兒的居室比之前茅盾先生在東四頭條5號文化部宿舍大院1號小樓內的臥室要大一倍,采光也好,這對視力只有0.3的茅盾先生是極為重要的。
在這所小四合院大門前也有一對矩形方門墩,石礅雖不大,幾個側面卻都飾有圖案各異的花卉浮雕,具有北京四合院的特色。步入院門,最先躍入眼簾的是雪白的墻壁上鑲嵌著由鄧穎超同志于1982年題寫的“茅盾故居”,黑底金字,十分醒目。這是一所不太規(guī)范的三進小四合院,小院坐北朝南,沒有影壁,也沒有回廊,且第一進院已不復存在,只剩前后兩進院落,或稱“一個半院落”更恰如其分。院子呈長方形,地面鋪著青磚,整所院落占地約 800 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22間,建筑面積為532平方米。
茅盾故居內院 (攝影 張斯偉)
進大門右首有一間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左首也有一間,略大,兩間屋門相對。三間正房(北房)一大二小坐北朝南,房前有1米寬的廊檐,中間堂屋約20平方米,左右兩間各10余平方米;東西廂房和南房各有三間,其大間十二三平方米,小間不到10平方米。茅盾先生在此居住時,穿過正房堂屋,可進入后罩房院子;現改作展室便不通行了。
在前院正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間較低矮的房屋,稱作耳房。西耳房有一通向室外的門。耳房的前檐、圍墻和廂房的北山墻共同圍合成一個小院,這是從大院中分隔出來的一塊小天地,稱為“露地”。此院的西耳房前的露地上長有一棵年代已久的大椿樹,枝繁葉茂?,F西耳房為工作人員辦公室。
前院的南側有一棵大葡萄樹,其藤蔓攀緣在一高大的葡萄架上,葡萄架下是兩畦長方形的花圃。正房臺階前,一左一右種植有兩棵高大挺拔的白蠟樹,似象征主人的品格。在正房的前方有一尊用潔白的漢白玉雕塑的茅盾先生的半身坐像立于黑色磨光的大理石基座上,塑像前擺放著人們敬獻的花束與花籃。
茅盾故居內漢白玉雕像 (攝影 張斯偉)
故居前院北房曾是茅盾先生的孩子們的起居室,如今已辟為展館的第一陳列室;東廂房原為廚房與飯廳,現為展館的第 二陳列室;西廂房則為書房與會客室;一排南房當年曾是工作人員、司機、保姆、警衛(wèi)員居住的地方,現仍為工作人員辦公室。
據這里的工作人員介紹,西廂房的會客室基本保持了主人當年生活時的原貌。在西廂房的三分之一處用隔斷將房屋一分為二,其南側為茅盾先生的藏書室,現仍存放著茅盾先生生前收集的藏書,都整齊地排列在8個書架上。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茅盾先生的藏書有七千余冊。
北側為前院會客廳。會客廳十分儉樸,地毯上陳設著一張大沙發(fā)、四個小沙發(fā),有一長茶幾、兩個小茶幾。茶幾上擺放著幾只歐式風格的玻璃雕花花瓶。會客室的墻壁上有一楹聯,其書法極有特色,楹聯云“胸藏五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在楹聯的上首有一行小字“郭沫若同志讀習詩句”,下方也有一行小字為“茅盾同志方家正字”,落款為“己未年初春虹生 書于小盤谷”,是由許春虹先生手書的郭老的詩句。1980年,茅盾先生曾在這間客廳接見伊羅生夫婦,就曾在此楹聯下合影。
在第一展室,陳列有茅盾先生在學生時代、五四時期、北伐時期及“左聯”前后的學習、生活與成長歷程的一些照片與實物;有他在以上各個歷史時期的著作版本和手稿等;有其父親沈永錫(1872—1906)和母陳愛珠(1875—1940)的照片、茅盾少年時的照片及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的照片,有其在浙江家鄉(xiāng)故居老屋前的照片,還有浙江特有的水鄉(xiāng)烏篷船的老照片。
第一展室內的11個展柜里分別陳列有茅盾先生的著作《幻滅》1930年8月開明書店版本、《子夜》1933年初版精裝本、《春蠶》與《林家鋪子》在20世紀30年代的各種版本等。
這里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如茅盾與郭沫若、洪深、葉圣陶等文化人在上海的合影,茅盾與魯迅共同主持的《前哨》《譯文》等雜志、期刊的書影,魯迅和茅盾致毛澤東、朱德祝賀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電文“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中國與人類的希望”的圖片,魯迅用毛筆抄寫的茅盾《答國際文學社問》圖片,茅盾與魯迅合編小說集《草鞋腳》時聯名給伊羅生的信,以及茅盾于1940年秋在延安“魯藝”講課時的照片等。這里還有一封毛澤東主席于1944年寫給茅盾先生的信函的照片。
在第二展室,展出的是茅盾先生于新中國成立以后至去世前的部分照片、手稿與實物。這里有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茅盾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和作品,如《茅盾全集》《茅盾文集》《我走過的道路》等,其中包括翻譯成各種文字(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及英、法、德、朝鮮、日本等外文)的版本。
這里還有1949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與茅盾等政協(xié)籌備會全體常委的合影,有1949年茅盾先生與第一次文代會部分代表的合影,還有茅盾先生于1976年八十壽辰時在此寓所中揮毫時的照片,有茅盾先生與全家人在此寓所的照片及茅盾先生參加各種會議時的照片、與外國友人的合影等。其中還有一些珍貴的老照片,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茅盾與老舍、蕭三等在龍門的合影,1954年茅盾先生作為全國人民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團副團長同解放軍戰(zhàn)斗英雄親切交談的照片。
展室還有茅盾先生在病危時給中共中央的信和給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的信函、茅盾文學獎的獎章與證書等。
參觀完前院,我便走進后罩房院子。
后罩房在四合院的最后一進院子里,這院子一般在正房背后,橫向窄長,房子橫貫整個宅院基地寬度,坐北朝南。后罩房因處于住宅的深處,舊時多用作女眷、女用人等居住用房??赡苁菫榱饲屐o和便于寫作,茅盾先生將自己的臥室、會客廳、書房設在后罩房。此院很小,進深約5米,三間正房有廊檐,東起依次為衛(wèi)生間、臥室、會客室和書房,會客廳為木質地板。
茅盾先生的臥室陳設十分簡樸,只有幾件五六十年代款式的舊家具??繓|墻是大衣柜,北墻擺放一個五屜柜和一個小衣柜,里面放著日常穿的衣服。一張舊式單人鐵床安放在兩扇大玻璃窗之間,小衣柜正對著床腳,柜上擺放一些小工藝品。鐵床西側臨窗是一張極普通的三屜寫字臺。案頭放著的書籍是他的備查資料,書桌上有一個白搪瓷茶杯、一盞小臺燈。在書桌的左側墻壁上掛著茅盾母親的黑白照片,在照片鏡框的左下方豎行寫著“我的媽媽,雁冰敬記”字樣,令人不禁肅然起敬。
茅盾的母親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倔強的婦女,在茅盾童年時就將一些文學、地理和歷史方面的知識教授給了孩子們。茅盾先生在回憶錄中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將母親的照片懸于寫字臺上方,讓母親慈愛的目光時時注視著自己,是激勵其奮筆疾書的力量源泉。這三屜桌正是茅盾先生筆耕的工作臺,“文革”后,他的絕大部分著作如《我走過的 道路》(上、中、下)及許多文章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完成的。
鐵床的東側有一長方條幾,上面堆了參考用書和資料,有的裝在牛皮紙袋里,上面一一注明:“參考資料”“剪報”“備查 資料”“關于魯迅詩的解釋”等。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葉圣陶先生對茅盾先生的一段回憶:當年茅盾先生寫《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時,“我與他是貼鄰,他的居室在樓上,窗帷半掩,人聲靜悄,入夜電燈罩映出綠光,往往到深更還未捻滅。我望著他的窗口,想到他的寫作,想到他的心情,起一種描摹不來的感念。如今回想起來,那種感念依然如新,但是時間相距已經十七八年了。”葉老對茅盾先生的寫作習慣也十分熟悉,說他“把許多書堆在床頭,紙筆也常備,半夜醒來,想起些什么,就捻亮了電燈閱讀,閱讀有所得,惟恐遺忘,趕緊寫在紙片上。當時我聞知他有這樣的習慣,非常欽服,我是從來沒有這樣勤奮的”。(引自葉圣陶《略談雁冰兄的文學工作》1945 年 6 月)看來茅盾先生的這個寫作習慣一直保留了半個世紀。
臥室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小衣柜上安放的茅盾先生之妻孔德沚的骨灰盒,在骨灰盒的左右及上方擺放著三件典雅精致的工藝品。茅盾先生對妻子有著極深的感情,當妻子病重時他曾給予其無微不至的體貼與照顧,這給兒女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并寫入他們的回憶錄中。1975年1月29日是孔德沚女士逝世五周年忌日,這一天,茅盾先生讓兒子韋韜取回愛妻的骨灰盒,鄭重地供放在這間臥室的小衣柜上,與愛妻共同度過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六年。
臥室的西側是茅盾先生的客廳兼書房。沿墻的三面都是一個個書櫥,其中北面是三個帶玻璃門的書櫥,左右兩個高書櫥內擺放著中國古典書籍,有全套的《四部備要》《十三經注疏》《資治通鑒》《全唐文紀事》《諸子集成》《太平御覽》《類說》等,正中間的矮書櫥存放著茅盾先生的手稿和被譯成各種中外文版本的著作。在矮書櫥上方的正中位置擺放著一尊白瓷質地的毛澤東主席半身坐像,靠西墻是一排約1米高的書柜,里面有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和一些線裝古籍;東墻有一個矮書柜,里面放著魯迅先生的著作。在這個矮書柜上有一臺舊式2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
晚年,茅盾先生行走不便,他就在這間簡樸的書屋兼客廳里接待和會見國際友人、國內同行和文化界的朋友們。他曾在客廳里與著名作家丁玲、姚雪垠等交談并合影。1980年茅盾先生在這里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那是他與巴老的最后一次歡聚暢談。1979 年茅盾先生在這里接待南斯拉夫作家代表團,是他最后一次會見外賓。
客廳西側臨窗有一張寬大的寫字臺,這是茅盾先生為朋友們書寫條幅和題寫書名、刊名的地方。茅盾先生的書法獨具一格,遒勁、飄逸、清秀、瀟灑。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祖國的文化藝術開始復興,一些文化團體、文學刊物、學校、機關和文化界的朋友紛紛前來向茅盾先生求墨寶,茅盾先生不畏年邁體弱,欣然潑墨揮毫。他曾為《文學報》《小說月報》《趙樹理文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寓言》《新文學史料》等書刊題寫刊名、書名。他對向其求教的青年作家與文學愛好者尤其誠懇,其平易近人、熱情相助的學者氣質和風范令人難以忘懷。
如今,這張寫字臺上仍擺放著茅盾先生當年使用過的放大鏡、撰寫的手稿、閱讀的書籍和一個臺歷,臺歷上的日期是他親手所翻的最后一頁——1981年3月27日。
在客廳的西墻上有一幅鑲有精美木框的油畫作品,畫面描繪的是波蘭民間舞蹈的場景,這是1956年茅盾先生任中波友好協(xié)會會長時,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訪華演出時贈送給茅盾先生的??蛷d是木質地板,在茶幾上擺放玻璃雕花花瓶與花籃。北面的書櫥前有兩把折疊式靠背椅,茅盾先生常坐在左首椅子上接待來訪者。
客廳的西側原是書房,現仍放有一些書架,在臨窗的一個陳列架上陳列著茅盾先生的面模和手模。(寫于2003年 作者潘怡系北京市工商聯調研室原干部)